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 jjxlc    日期: 2021年06月04日

阅读  积累  运用

——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文字的训练涉及到“阅读理解”“积累运用”几个方面,所以我们在语文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阅读、积累、运用的过程,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对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的重要补充和扩展,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坚实基础。优秀作品阅读量越大越广,其精神视野越开阔,精神境界越高远,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越强,精神与语言的同购率也越高。可见培养学生语感的丰富性,必须把学生引向广泛的课外阅读,引向广阔的知识天地,印象丰富的感情世界,既要指导学生读“有字书”,又要指导学生读“无字书”。

重视语言的积累,是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任务正确认识的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理解中积累,在朗读中积累,在口语交际中积累。

积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能让学生出口成章,自然、连贯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变成积极的语言,灵活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是学生的语言质量有质的飞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各种仿写活动。

所以在开放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无限的享受,无限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    积累    运用    语文素养    读写结合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文字的训练涉及到“阅读理解”“积累运用”几个方面。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阅读

阅读,是对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的重要补充和扩展,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坚实基础。优秀作品阅读量越大越广,其精神视野越开阔,精神境界越高远,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越强,精神与语言的同购率也越高。可见培养学生语感的丰富性,必须把学生引向广泛的课外阅读,引向广阔的知识天地,印象丰富的感情世界。

1、              读“有字书”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是新课标对语文的定性。的确,语文内涵十分丰富,包容的方面十分宽泛,它不仅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和工具,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开展语文阅读活动中,在保证姓“语”的前提下,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途径是多种的。

具体类型又可分为:

(1)阅读欣赏型。学生将自己收集积累喜欢的课外读物如:古诗文、童话、寓言、散文优美篇章,带到课堂以自主静静阅读的形式自由欣赏品析,班上形成阅读屋。

(2)阅读交流型。学生将自己阅读积累的喜欢的优美篇章,推荐介绍给小组或全班同学,扩大阅读的面,积累了丰富的阅读内容。

(3)阅读汇报型。学生将自己阅读的内容深入体验后的所得、收获,用不同的形式(讲故事、谈感悟、唱歌曲、歌剧、绘画、古诗文等)在班上作汇报。

(4)阅读单项练习型。阅读的内容十分广泛。阅读能力的提高应该是一点一点提高的,我们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每项基础知识、每个基本技能,宽而窄的单项训练,更能将此项训练落到实处。这种训练是在活动中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的。

(5)阅读综合检测型。前阶段的阅读多是自由式的,阅读的实效如何不仅对前阶工作的掌握,而且对后阶工作提出任务。检测反馈出的情况为后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依据。

其模式结构如下:

(1)阅读欣赏型

收集积累 → 选择自读 → 欣赏自娱 → 集篇成册

学生活动:自主活动 → 自主活动 → 自主活动 → 自主活动

阅读欣赏:创情激趣 → 个别指导 → 共娱共乐 → 表扬激励

教师活动:提示内容、方法→ 询问交谈 → 共读共诵 → 汇集佳作

(2)阅读交流型

推荐阅读篇目 →介绍主要内容 →交谈读后收获 → 阅读

学生活动:个体活动 → 个体合作活动

阅读交流:提供备选篇目 →提示补充→相机点评→ 导读

教师活动:出示篇名→出示自己要求→出示评价要求→出示阅读方法

(3)阅读汇报型

阅读内容 → 汇报交流 → 评 议 → 汇 集

学生活动:个体活动 → 合作活动 → 合作活动

阅读汇报:引入课题 → 提示、帮助 → 倾听、鼓励 → 成 册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提出交流要求→提出评价要求→总结汇报成果

(4)阅读单项练习型

阅读例文 → 完成练习 → 交流自评 → 检查汇报

学生活动:自读活动 → 个体活动 → 小组活动 → 全班活动

单项练习:出示文章 → 提出练习 →发现、提示→ 总结鼓励

教师活动:讲明要求 → 提示要求 → 个别交流 → 整理成册

(5)阅读综合检测型

逐篇阅读文章→提出不同练习→审题解答 →交流、评定

学生活动:个体活动 → 个体活动 → 个体活动 → 集体活动

综合检测:出示各类文章→出示不同练习→巡视、辅导→综述、评定

教师活动:提出阅读要求→提出练习要求→个别提示→ 总结、表扬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广阔天地。因为阅读是唤起学生语言运用兴趣的有效途径,是积累素材、学习运用的重要手段。所谓“有字书”就如鲁迅先生指出的:既有文学书,也有历史、地理等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各类书籍,尤其是文学名著。所以,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每天坚持看一到半小时课外书,并勤于记录,勤于琢磨、勤于动笔,不仅要记录它好的词句、内容和写法,还要详细而自由地记录你的看法,你的收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获。”提高阅读的质量,为学生的表达开拓了空间,打好了基础。

语言文字的运用即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发灵动的火花,写出不同的文字或表述心中的想法。因此,平时的积累就显得非常重要。“阅读是运用的基础。”大量阅读,大量积累,读多了自然就会增加对语言材料的理解、领悟、吸收的机会。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类名篇、精彩片段和佳句,使学生对好词、妙句加深认识并强化认识,可让学生努力从别人文字实践中去揣摩、品味多种词汇、句式的特点,从而领会其生活,感悟其情感,掌握其写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生活体验,更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做好了准备。

如《落花生》一文,作者将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进行比较的语段,语言朴实。就在这迷人的、朴素中表达中,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花生的可贵之处:结了果实也不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奉献自己。这段比较,作者抓住了水果和花生的不同:水果外表很吸引人,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花生却默默地奉献自己。简单、清晰地揭示了自己的观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如此经典的语言,如此巧妙地表达方式,我们就要让学生把阅读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仿写(学着本段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让学生将如此精妙的语言、表达掌握好,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这样长期地训练,学生的头脑越用越灵活,手越写越会写。学生在个体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

2、读“无字书”

刘国正先生曾经说过:“实际上,学生已经阅历很多。大致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事情,都会扣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可见,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总要接触一些人和事,加上报刊等耳闻目睹的间接生活素材,总会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素材,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服务。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社会这部“无字书”,引导学生去观察山川、草木、花鸟鱼虫,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以获取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为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

(1)做有心人。学生的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发现、创造的源泉。认真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会使儿童从中有所发现,受到启迪。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做生活地有心人。如:让学生时时留心,处处在意,把每天观察到的事、人、景、物、场面等分类记录在“积累卡”上,为以后语言运用提供素材。

(2)做有情人。感情丰富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爱幻想,富有同情心,情绪不稳定,一部卡通影视剧可让他们如痴如醉,一个童话故事可让他们黯然失神……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社会这部“无字书”,引导学生去观察山川、草木、花鸟鱼虫,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以获取书本中没有的知识。

(3)做有行人。学校教育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因素,引导学生亲阅读“无字书”,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的世界,进行调查、了解。如:了解超级市场、立交桥、城市环保和乡村的变化;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了解变化……

二、积累

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第二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提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语言的积累。

(一)语言积累的内涵

积累是一个用得非常广泛的词语,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聚集生活经验,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聚集文化知识,都是积累。各科教学,以广义上说,都是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积累文化、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经验。而语文课主要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其中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语言范例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语言范例的积累是一种综合性语言积累。

当我们走进每篇课文的思考练习时,便会发现教材中对语言积累这一要求是体现得相当明确的。对词语的积累,对句子的积累,对段落的积累,还有对相关内容课外知识的积累无一不涉及,但是积累的方式又各不相同;说中积累、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只要调动起学生的一切认知因素,就可在无形中让学生积累到非常丰富的内容。

例如人教版十一册《长城》这篇课文的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用上课文的一些词语说说长城的远、近景和建造特点。学生在用词说话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有了这次积累,在今后这些词的运用中就能有很大的帮助。又如在第三题朗读课文,背诵一、二自然段中,很显然就是一个段的积累过程,从而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积累一些关于长城的知识。补充题是让学生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这是对《长城》这篇文章的补充和延续。这样,课文的内容积累便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二)语言积累的意义

重视语言的积累,是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任务正确认识的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重视语言积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对于清除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课堂上充斥着乏昧的提问,繁琐的内容情节分析,一节课表面上热热闹闹,课后当冷静地想想学生得到了什么时,教师往往难以说清楚。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积累,这对于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现在,如何通过语言积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的面貌开始发生了变化。

(三)语言积累的意义途径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而儿童掌握语言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通过听、读,从口头和书面这两条渠道获取新的语言信息,然后加以领悟,储存知识,等到需要时在“取出”,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实践。因此,不断地吸取、不断地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有力保障。

1、             课内学习积累

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大量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二、三百篇,这些课文既是语言的范例,又包含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认真地学好这些课文,会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坚实基础。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一篇篇优美的篇章应该成为学生今后性语言积累的蓝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理解语言知识,但更要求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如课文中的新词、新的句式和课文中精彩的句、段,让学生通过理解、吸收,真正将这些“例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知识。

(1)   在理解中积累

我们的语文课本是编辑和专家们反复筛选、修改编辑而成的,其中不少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都值得我们去推敲。

如《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和“瑞雪兆丰年”这两个句子的就值得推敲。在理解“瑞雪”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三层被”指什么?“来年”是什么时候?“枕着馒头睡”说明了什么?前后两句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大雪给农作物带来丰收,农民们内心非常高兴,这真是一场好雪!这是多么喜悦的心情!学生读出了喜悦的感情,说明他们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口语交际,理解了“瑞雪”,知道了“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和“瑞雪兆丰年”这两个谚语的内涵,已经在不经意间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记忆“仓库”中的财富。

可见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重点部分的教学,我们要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引导他们细细品味,不仅要给学生搭建积累的桥梁,还要指导学生领会用词的精妙之处,为以后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打好基础。

(2)在朗读中积累

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在认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将这些文字形成的词语、短语、,有停顿的读出来,而且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真情。学生能流利地读了,读得让人感动了,读得朗朗上口了,说明学生对文章中的词句已经都理解了,甚至已经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如在教学《第一场雪》的第四段时,我就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体会雪的大。我抓住“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簌簌”等词,先让学生去掉这些词读一读,在把词填进去读一读,比较有什么不同。然后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作者看到大雪时的情景和惊喜的感情读出来。学生有了领悟的前提,感受到了雪的大,体会到了作者此刻无比的惊喜,所以朗读时真情流露,读得很美。

理解了,读美了,说明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已经有了辨别、理解的能力了。这时,只要我们给学生创造反复朗读的时机,学生一定会把这段文字熟记在心,将这段优美的描写“记录”下来。

(3)在口语交际中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多种口语交际的情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语言运用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就得充分利用教材,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与课文情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交际实践,便于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真实地积累鲜活的语言文字。

如给课文加结尾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学生只有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才能给课文加结尾,进行这方面的说话训练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第十册的《赤壁之战》一文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曹操,经过此战你有什么想法或吸取什么教训?让学生从曹操的为人、作战策略等方面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给课文加结尾,要理解,要拓展,要想象,也要拓展性思维,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一定思维条理的条件下,灵活地运用文章内、外积累的文字进行口语训练,质量高,效果好,是语言积累的再创造。

2、课外阅读积累

课后丰富的阅读也是促进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空间,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让他们在了解世界、提高认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组织好课外阅读是落实语言积累的重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篇数,列出了背诵推荐的篇目,这些规定为加强课外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并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摘录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体会(即这些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好在哪里或为什么觉得它好)和心得笔记,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报告会、朗读会和读书知识竞赛会。同时,我要求学生每周背两至三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摘录下来的好句子,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

课后的阅读空间是丰富的、精彩的,可是学生阅读的效果差距很大。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我专门给学生设计了读书笔记摘录本,让学生把课外书中看到的好词新词,好句新句摘录下来,并谢谢自己的感受或看法。由于学生认识层次的不同,理解水平也不一样,语文能力的差异也很大,所以摘录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是通过这样的积累实践,他们又一次掌握了新的知识,又一次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定期进行评比,并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活动:①制作荐书卡。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看到的好书,并在荐书卡上写上书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②“天天成长”。在每天的晨会课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课外看到的精彩内容,并说说自己的看法;③“和诗人交朋友”。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后读到的古诗介绍给到家,想大家介绍诗人的有关知识……

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乐趣,尝到了甜头,阅读的情趣高涨,每次课间活动总能听到学生在谈论书中的精彩细节,一篇篇优美的习作也随之产生……

三、运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认为:“始乎诵经”,“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其意思就是教学中要将课文“还原”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语境中去解读语言文字,领会思想感情,掌握运用的技巧。积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能让学生出口成章,自然、连贯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变成积极的语言,灵活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是学生的语言质量有质的飞跃。

1、迁移句子仿写

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课堂教学中感知一篇篇生动的文章,触摸一段段精彩的文字,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直接面对文本、感知文本、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我们要通过“仿写”让这一篇篇、一段段精彩的“例子”创造性的再现,让它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财富。

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将时间流逝的语句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成颂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朱自清独特的观察方法与表达技巧:用具体的动作、经历,描述时间悄然无声地溜走。这一段举例式的描写,句式严谨,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有了朗读的兴趣、积累的欲望,很自然地让人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于是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把时间从自己身边溜走的情形通过“回忆——观察——仿写”描写下来。

学生作品: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笑声中过去;

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过去;

思索的时候,日子从紧皱的双眉前过去;

看书的时候,日子从眨眼间过去;

……

这一段段感叹时间流逝的生动、流畅的语句从在学生笔下一挥而就。他们在进行句式仿写的同时,不仅感受到时间在无情地流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能再让时间溜走了,更在无形中进行了一次语言的实践,语言的创造。

2、迁移词语仿写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文章中的经典语段、好词、佳句。学生能有感情地把这些词句读好,那么怎么让学生将这些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呢?

在教学《灯光》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把你认为好的原因说一说。有不少学生找了描写郝副营长看书时动作的细节描写“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夹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书。书上有一幅插图……”其中“倚”“坐”“夹”“夹”“划”“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郝副营长看书时的情节描写得生动、细腻,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这一幕。

这么好的细节描写,这么巧妙的用词,为什么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锻炼,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巧呢?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笔:①让学生想象一个动作情节,让他们运用这些动词把情节描写下来。②可以学着这样的写法,自己想象一个情境,把情节描写下来。

这样不同层次的训练,让写作水平差的学生通过词语的仿写,掌握了好词、写好了佳句;让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通过自组词语、句式的仿写,掌握了佳句、写好了语段、描写了情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真正掌握了语文知识,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了写作的技能。

灵活运用积累的词语进行练习的机会很多,如:改写、读写、复述、转述等都是有效的方式。

现在我们的教学讲究“开放”“解放”,让学生贴近自然,走进社会去“大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有责任改变“一堂言”“满堂灌”的传统教法,要“解放学生”,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无限的享受,无限的发展。


字体: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普通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